中國的“茶文化”源遠流長,陸羽《茶經》云:“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氏,聞于魯周公”。早在神農時期,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現。西漢時,茶已是宮延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,王褒《童約》已有"武陽買茶"的記載。三國時期,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,此時出現"以茶當酒"的習俗,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。有關資料顯示,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。茶飲具有清新、雅逸的天然特性,能靜心、靜神,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、修煉身心,這就是中國茶文化,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。
然而“西湖龍井”因難以支付500萬元贊助資金,倒在奧運門檻外的消息令我震驚不已,剛剛對中國茶業興起的一股自豪感蕩然無存。
且不說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,能夠隨手拿出500萬而不皺一下眉頭的富豪在中國何止千萬,更何況是每年穩坐中國GDP頭把交椅、臥虎藏龍的長三角江浙滬一帶?在上海、杭州就一棟算不上頂級的豪宅、一輛中上水平的跑車,甚至是一部中小投資的電影,都不止500萬,卻還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;難道作為有著千年制茶史、飲茶史的中國,一涉及“國飲”興亡,資金就捉襟見肘了嗎?更何況是關乎茶圣——陸羽之鄉的名茶!
與“西湖龍井”截然相反的是,以普洱茶為代表的“發酵茶”近年來的呼聲高漲,從“馬幫進京”到“普洱貢茶游全國”再到千萬天價,使以前默默無為普洱茶,如今變成了“最貴”的茶葉,無數人為之著迷、瘋狂。在百度搜索關于普洱茶有570萬條之多,西湖龍井卻只有90萬條。
有人說是炒作,有人說是運作,有人懷疑,有人輕信,有人賣了寶馬買普洱……而普洱茶就在大家討論聲中價格飆升,名聲鵲起,有頂替“西湖龍井”成“國茶”之勢。從市場的反響來看,普洱茶的營銷是成功的。
只是在普洱茶名聲鵲起之后,討論更多的是食品安全、刺激飲用、衛生標準、有效引導、規范管理等產業基礎問題,不難看出,普洱茶的火爆有點始料未及,有點揠苗助長。所以需要回過頭來研究“地基該怎么蓋”的問題。
無論是以“西湖龍井”為首的傳統茗茶,還是普洱新秀,作為一種飲品,一種消費品,就有自然成長規律:市場運作是一方面,更需要種植基地的保證,規范管理、科技力量的長期推動,和消費者需求的有效結合,這樣凝聚為品牌的號召力才能強大持久。
中國的茶葉整體現狀很難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看到整體上臺階,作為專業研究中國農產品的品牌營銷團隊——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,對中國茶品牌的發展有一絲隱憂。
俯觀中國茶產業發展現狀
面積第一、產量第二、出口第三、創匯第四,這是中國茶葉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實寫照。2006年全國茶園面積為2175萬畝,比上年2028萬畝增長7.2%。全國茶葉總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。全年茶葉平均單價為24.8元/公斤,全國茶葉農業總產值為248億元,比去年219.2億元增加13.1%。我國是茶葉大國,但還不是茶葉強國。
1:生產主體以茶農為主,生產方式各有側重。傳統的生產方式、加工方式是我國茶葉生產的基本特點,我國茶葉生產主體主要有:一家一戶的茶農;茶商或茶葉大戶;委托加工基地;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茶場。我國茶葉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,主要特點是:中高檔茶、名優茶以手工為主;中低檔茶、大眾茶以機制為主。
2:區域分布明顯,茶區快速發展。我國紅茶區主要在廣東、云南;烏龍茶區主要在福建;花茶區主要在福建、廣西、湖南等;名優茶區主要有浙江、湖南、四川、安徽等省。特色茶產區已經成為我國茶葉發展的新亮點,如新昌的龍井產區,平江的銀針產區,安溪的烏龍茶區,云南的普爾茶區等等。由于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實施及各地大力調整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,新型茶區正在快速發展,如山東日照茶區、陜西午子茶區及湖南、云南、廣西、重慶等地的新茶區就是這幾年新發展起來的。
3:產品結構變化加快,新品成為新的增長點。市場趨勢表現在:普通紅茶、中低檔紅茶繼續下降,高檔紅茶有一定市場;ú柙诮洑v了長足發展后總量正在減少。綠茶快速增長,綠茶中,名優茶發展快。烏龍茶快速發展,保健茶生產增長,市場穩定。普洱茶市場新寵。傳統茶葉創新速度加快,茶產品結構正在朝優質、有機、特色、質優價廉方向發展,總體結構不斷優化。
4:經營企業數量多,龍頭企業少。茶樹種植以農戶為主體,平均每戶僅1畝左右,能制茶或開個茶莊就算一個企業。全國僅加工茶葉的茶廠6.7萬家,平均每個茶廠年加工茶葉僅15噸。加工企業由于規模小,導致設備落后、技術水平低、產品質量不穩定。經營企業中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。沒有知名品牌,出口茶葉只能以原料茶為主,受制于人,難以開拓市場。中國有近千個茶葉品牌,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鳳毛麟角,象“立頓”這樣的世界級品牌,對中國茶產業來說,現階段就是一種奢求。由于生產工藝簡單,產品質量、原料、感觀品質等很難保持穩定。有的純粹是以次充好,以假充真,衛生指標不合格,農殘超標。
5:管理水平低,局限了企業發展。由于我國茶葉經營以家庭經營為主,經營者普遍對管理重視不夠,管理人員基本上沒有受過管理專業培訓,家族管理盛行,對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接受程度不高,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,現有企業潛力難以發揮。
對中國茶產業發展的憂慮
中國茶葉之所以難以擺脫“一流品質,二流包裝,三流價格”的怪圈,其根本在于缺乏“品牌”。我國雖然名茶林立,但這些輝煌卻并沒有造就一個真正屬于中國的世界級茶葉品牌。而要讓中國“名茶”真正變為世界“品牌茶”,更遠不只是加一個“牌”字而已。突出表現在:
一、有姓氏,無名字。多少年來,我國的茶葉市場被形象地比喻為“有姓無名”。有姓,是指有品種,如龍井、烏龍、毛峰等;無名,是指茶葉沒有自己的品牌。龍井、碧螺春、普洱茶、鐵觀音、大紅袍等名茶名氣很響亮,售價也很高,“茶王”的拍賣價遠遠高過黃金,但消費者在購買茶葉時,看到的是一個個的“茶桶”貼上一個簡易標簽,沒有廠名、沒有認證標志,只有“龍井”等字樣的品類名稱,同類產品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價格,問及營業員產品出自哪個廠家,十有八九不知道,更別說是廠家的優勢,更是一無所知。
二、廠家多,品牌少。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的12家省級公司中,只有4家有商標;全國加工茶葉的茶廠6.7萬家,只有近千個茶葉有注冊商標,能稱得上品牌的幾乎沒有。
在中國的市場上,用品類名來代替產品名的行業已經瀕臨絕跡,但茶葉行業普遍存在。試想去商店買牛奶,售貨員隨便給你拿一袋,沒有品牌、廠名、廠址的牛奶,你敢喝嗎?不僅要品牌,還要大品牌,只有這樣才能放心,食品安全才有保障。
在沒有品牌的茶葉市場,消費者只有把這種品牌需求寄托給“吳裕泰”“張一元”等這樣的茶莊,希望能通過茶莊的標準,為自己過濾一些信得過的產品。
三、有資源、缺整合。
在企業發展過程中,企業對資源利用、 產品定位、市場維護都要提前進行規劃。資源過度分散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企業生產、管理成本的浪費。當初,蒙牛乳業創造崛起神話,就是依靠高度整合資源、從幾個人發展到年創利稅幾億元的奶業“巨鱷”。中國茶葉資源分散、生產分散,出口一直以散裝為主,自然也就只能充當國外品牌茶葉的原料。
資源整合,不僅是由幾家公司聯手入住如“黃山毛峰茶業集團”這樣的“空殼老國企”,更重要的是整合市場資源,形成聚合之勢,真正讓消費者從感受到認同再到忠誠和傳播。
四、行業混亂、無序競爭。目前,行業內部的產品競爭,已經演變成更為激烈的“價格戰”,甚至一些廠家不惜用“李鬼”,違背行業規則,惡意攻擊競爭對手,消費者難辯真偽,購買假冒偽劣產品,給“李逵”產品造成極大傷害,而更為嚴重的是,傷害了消費者對整個中國名茶的信心。長此以往,給中國名茶造成的“硬傷”,則難以去除。
例如,近幾年來火爆的普洱茶,30年以上封存的普洱茶才算“古董”茶,喝一泡少一泡。一些不良商家為了賣個好價錢,就采取一些“速成做舊”方法。一業內人士向媒體透露普洱茶“做舊”造假黑幕。據其稱,市面上賣的大多數“古董”普洱茶都是在陰暗潮濕的骯臟環境里發酵“速成”的。防空洞、臭水溝、甚至豬圈都成了普洱發酵“做舊”的“寶地”。此新聞一出,無疑是給剛剛崛起的普洱茶“背后一悶棍”。包括其他的產品,造假的方式也是屢見報端,給行業帶來極大的挫傷。
五、有經營、無管理。
管理本身就是一門課程,無論什么樣的企業都會遇到管理上的問題,一旦管理關過了,形成體系和制度,企業的發展就有了基本的保證。
茶葉產業,大部分企業還是依靠傳統經驗進行經營管理,老板既抓生產又管營銷,對外協調關系更要親自出馬。部門結構混亂,部門職能缺失,職責不清晰是常見問題,雖然一年能有幾千萬的銷售額,但要想突破,大幅度跨越,就難上加難了。
湖南省一家省級茶葉龍頭企業,通過改制由集體企業變成了私營企業,機制變活了,但經營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家族成員擔當,任人唯親,裙帶關系聯結,已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。
打造名茶龍頭企業,引領行業發展
近幾年,培育名茶龍頭企業成為地方政府抓茶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。這一點從地方政府有關茶產業發展的文件可見一斑,“龍頭企業”這一關鍵詞出現極其頻繁。地方名茶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,不僅直接提高了茶業產業化的水平,而且增強了茶業生產經營能力。
但目前這些龍頭企業大多空有其名:首先,大規模企業不多,在品牌塑造、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能力比較有限。龍頭企業無論是在市場份額、產值規模,還是在市場影響力方面與其他非龍頭企業的距離還不是很明顯,很多地方還是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,勢均力敵的茶企一時難見高低。以重慶市為例,全市300多家茶企,目前僅兩家茶企取得QS現場認證。其次,龍頭企業輻射能力不強。龍頭企業自身的實力不雄厚,沒有強勁的茶葉經營能力,自然就很難網絡大片的茶農,與茶農的利益聯結還比較松散,沒能真正體現利益共享、風險共擔的緊密關系。
李明利本人認為,名茶龍頭企業的發展形成,需要政府、行業、企業的共同努力。
中國茶產業發展的思索
一、貫徹品牌戰略,建設特色品牌才是硬道理!
茶葉品牌建設遠遠落后于市場,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。
沒有品牌,就沒有競爭力。目前我國出口茶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僅值1至2美元,平均茶價比印度低4成,比斯里蘭卡低6成多,甚至比肯尼亞的茶葉價格還要低20%。沒有品牌,市場魚龍混雜。今年3月中旬,杭州西湖區的西湖龍井茶原產地的茶農還沒有開摘一芽新茶,但每斤售價千元的龍井新茶已在杭州街頭出現。實施企業品牌戰略,打造中國茶葉品牌,已成為中國從茶葉大國走向茶葉強國的必由之路。
四川“竹葉青”,是這幾年來少有的突破成功的品牌,成功樹立起高端品牌的形象。在此之前,樂山茶葉進出口公司雖擁有“竹葉青”商標卻仍經營艱難,現任董事長的唐先洪,從1998年將該“竹葉青”品牌收購后,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,邊進行打假、清理、規范“竹葉青”市場,邊對“竹葉青”品牌進行定位、包裝、策劃,通過幾年的努力,“竹葉青”已逐漸成為“四川名牌”、“四川茶葉第一品牌”、“全國十大名茶之一”。最近,“竹葉青”又聘請了國際知名品牌設計專家,為其下“論道”進行全新的品牌策劃,意在實現“茶中翡翠”的品牌定位。成為品牌作茶的一例典范。
二、跳出茶文化的千篇一律,為品牌注入新生機。
有多少年的歷史,有多少名人喝過,搭個臺子表演個茶道,華而不實或語重心長的廣告語,古老顏色的表現……這些基本就是中國茶企業對文化營銷的表現,重慶的茶是這樣、福建的茶仍然是這樣,全國各地千篇一律,毫無特色。
茶,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本沒有錯,但抱著傳統的表現不放,就局限了企業的發展。茶需要倡導“文化”,但首先應該是一種可以和消費者產生共鳴、促進銷售,培養忠誠度的“文化”,而非孤芳自賞、不食人間煙火的“純文化”。曲高和寡只代表個體的藝術品位,而不代表商品定位,更不能讓企業大規模的上量。
另外,“文化”不是“老”,更不是“老”的表現方法,要有鮮明的主題和內涵,通過現代的表現手法,讓消費者接受!翱煽诳蓸贰币粋百年品牌,定位在最正宗的可樂,但并不妨礙請劉翔、SHE等時尚明星作為代言人,贊助游戲大賽。并非百年品牌只能賣給老人。
立頓茶,茶業界第一品牌,肯定有自己成功的企業文化、品牌文化和獨特的歷史文化。但是,你能看到它在四處宣揚立頓茶本身有多么文化嗎?有看到說某某歷史名人為立頓茶正過名、寫過傳什么的嗎?沒有。為什么?并不是人家沒有這些東西,人家這些東西不是去灌輸給消費者,而是抓住了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,一語即破。把最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,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體現。
“文化”是營銷的一種方法,是為了產品、銷售、品牌服務,而不是產品為文化服務,如果關注點從“茶文化”轉移到“消費文化”上,我想茶葉市場早就品牌林立了。
三、加快資源整合,形成核心優勢。
為盡快改變茶葉企業數量多、規模小、無名牌的現狀,應加快資源整合力度。雖然近年來茶葉行業資源整合已經有了一定發展,但其發展水平與市場經濟下對茶葉企業的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。如何把分散的茶葉企業和資源加以整合、改造和提升,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茶葉企業和企業群體,是茶葉行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。
在此關鍵點上,一定要認清方向,找到核心優勢,才能有市場轉機。
核心競爭力可以是服務,可以是基地、技術,也可以表現在營銷、財務和管理上,是企業商品力、銷售力和形象力的綜合體現,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復制,又能以此為核心為顧客帶來特殊利益。
李明利本人認為,找到核心競爭力并不難,只要通過對自身能力的準確分析,找到企業最擅長的也最適合企業發展的一個“亮點”,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然后延展下去即可。筆者以為,現階段我茶業品牌更應注重企業的文化、觀念和形象,通過塑造企業文化,使優秀的精神產品轉化為優秀的物質產品,從而獲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這樣的競爭力更牢固,更持久,更有感染力。
四、跳出老體制,增強團隊建設。
老體制的約束是傳統產業發展的攔路虎,茶葉企業只有“打破一個舊框架,建立一套新體系,”才能讓企業獲得重生,這種體制包括管理體制,更重要的是思想中的條條框框,忘掉經驗,放下包袱才能跑得更快,先進的思想和新鮮的血液注入,或許是最有效的方法。
新形勢下,對茶葉企業的傳統經營管理方式,提出了新的要求,苦練內功,加強管理,與企業的實際相結合,使企業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、標準化、細致化、準確化的同時,生產效率也得到提高,企業管理和決策水平得到加強。從而使企業獲得某種競爭優勢,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。
現在我國茶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:老板是營銷的骨干分子,常常是老板在安排幾個為數不多的營銷人員展開工作。這里的弊端有二:一,這樣的營銷只適合小范圍的區域市場,一旦市場做大,老板必定分身乏術;二,老板的親自督戰,束縛了營銷人員的手腳,不利于團隊成員的歷練和成熟。
企業要成功,企業要發展,在企業里就必須有這樣一支聞鼓而進、所向披靡的營銷虎狼之師:他們青春、活躍、激情。他們每個人個性鮮明而又相互包容、他們忠于職守。更重要的是,他們要團結成一只拳頭,在市場上重拳出擊,縱橫捭闔。
五、引進專業外腦,助推企業成功。
企業什么成本最高?不是生產產品、不是傳播費用,而是經驗和時間。正如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所說:“培訓很貴,但不培訓更貴,不做培訓,省下的錢必將成為廢品而流失”。當然,比培訓更貴的是公司的決策,特別是中小企業。
要減少決策失誤,就要善于引進“外腦”。說到引進,在大多數企業經營者的頭腦中,首先想到的就是引進技術、設備、資金。而對于聰明的經營者來講,引進“外腦”卻是優先考慮的事情。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,經營者只有善于引進“外腦”,引進專業的團隊,企業決策才能減少失誤或不失誤。
隨著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分,專業的事一定要有專業的人來做!叭芡酢钡臅r代已經越做越遠,對于產業是這樣,對于專業也同樣。
非洲的草原上同樣在上演著“獅子和羚羊的故事”,“快魚吃慢魚”的法則在茶產業一樣靈驗,企業只有以品牌特色建設為核心,做好戰略規劃,整合各方資源,加大傳播力度以及建立自己的獨特運營模式,才將有機會從魚龍混雜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。反之如果品牌影響力不能快速建立,品牌文化不能深入人心,市場表現不能與眾不同,企業將很難在市場上取得突破。
在中國的茶葉企業中不缺乏過硬的產品和先進的技術,不缺乏政策支持和優質的基地,缺乏的是行業“作局”者的眼光,缺乏帶領整個行業走出新路的領軍人。
要奪回中國茶在世界名茶排行榜的位置,實現中國茶產業大跨越,中國的茶企業必將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,但我們仿佛看到中國茶的旗幟已然揚起,中國——世界茶都的聲音正在山谷回蕩。
作者:李明利,我國著名的實戰派品牌營銷專家,非傳統策劃人的代表人物,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總經理。"品牌作局戰略模式"、"品牌3.0時代"、"本色營銷"的扛旗者,被譽為"未來營銷領袖人物",是清華食品總裁研修班客座教授。李明利先生在農產品產業化、農產品品牌建設、區域特產品牌營銷、水產品營銷、特色工藝品營銷等諸多領域有著精深的見解,尤其擅長針對企業現狀,提供最具針對性的品牌營銷實戰方案,幫助企業穩健、快速實現品牌提升和利潤提升。被譽為"特色品牌建設專家"。